Advertisements

斬了會怎樣?古人為何要堅持「兩國交戰 不斬來使」 不怕竊取軍情?專家:誰斬誰傻

在古代的戰爭中,交戰的雙方都很默契地遵守一條不成文的規定,那就是「兩國交戰,不斬來使。」這條規定沒有明確的記載,但是大家基本上都能遵守,為啥大家都能遵守這麼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呢?要知道自己的大營中出現敵人是很容易被探走情報的。這當然是有原因的,今天就給大家總結一下。


Advertisements

我們都知道,古代對於禮儀十分講究,早在周朝,周天子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便是創造出一套禮來約束天下,不過在春秋時,天子勢力衰弱,天下混亂不堪,周天子被問鼎的荒唐事都發生了,但是,不斬來使的規矩卻是留了下來。

所以,周天子的教化是國與國之間不斬使者這套文化的源頭。雖然從春秋時代開始禮崩樂壞,但是諸侯王國在潛移默化之下,還是接受了周朝的禮儀制度,並且不敢肆意的違背,不然很可能會讓眾國以此發動戰爭借口。


Advertisements

事實上,周王朝這套制度就連他自己也不敢違背,早在王朝建立之初,周武王便是以紂王失道為由發動戰爭,因為對方違背了禮,所以周得以征伐甚至取而代之,在周朝的完善之下,周禮變成了中國傳承千年的文化。

其實,最早時,不斬使者這類規矩之所以被制定出來,還是因為當時周天下時的一大特徵——各諸侯王其實本是一家人。雖然血緣傳承到後期愈發淡薄,但是說到底,這些春秋時的諸侯王朝的先祖都有著聯繫。


所以,就算是打仗,也是內部的糾紛,周王朝將自家人的戰爭規範化,也算是盡最大能力維護家天下的安寧。如今再看春秋時期的文獻,其實當時很多場戰役依舊是再在嚴守這一套規矩。

比如說春秋時代著名的宋楚之戰,宋襄公在那一場戰役中以迂腐出名,明明是殘酷的戰爭,他卻不願意在敵軍過河時發動攻擊,倘若當時大攻,敵軍必然潰散,可是,因為這套禮儀規矩,宋襄公選擇了等候對方全部過岸。

這在現代看來是迂腐的很,甚至是愚昧,但是在當時的大部分諸侯王看來,起碼宋國佔據了一個禮字。同樣不斬來使也是這套規則的特徵之一。

Advertisements

文章未完,前往下一頁繼續閱讀

下一頁

1/2

Advertisements

編輯精選推薦 More +